750千伏骨干电网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双环网;宁东至浙江直流输电工程及配套电源建成投运,直流电力外送能力达到1400万千瓦,输电通道利用率居全国前列。
公司深耕异质结技术领域,持续提升异质结电池降本增效能力,为下一代主流产品市场化做充足准备。3060双碳新时代,公司定当再接再厉,以国企责任使命为纲领、以成就绿色能源转型为使命,大力投入新能源光伏技术创新,助推光伏产业实现N型迭代突破,发挥产品性能优势,多方位为客户提供绿色价值,加速驶向零碳未来。
晋能科技拥有国内外光伏行业专家及优秀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拓宽全域产品,完善产品生态,研发创新出多项专利技术。近日,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评定结果公示,晋能科技入围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名单,公司产学研创新实力再度受到权威认可。为此我们又向晋能科技采购了第二批更先进的异质结半片组件,用来打造地中海最美丽的太阳能园区,目前也已投入运营。晋能科技拥有多项降本增效专利技术,助力公司产品持续优化,在市场侧与应用侧都取得了大幅领先。在异质结技术方面,据晋能科技研发总监王继磊介绍,经过五年多的规模化量产探索,晋能科技形成了整套具有独特优势、与异质结电池量产化相匹配的技术储备,正在逐步将领先成果转化落地在目前及未来的组件产品中,加持组件产品高效升级,推动产业技术迭代,为客户带来更高的发电收益。
晋能科技以持续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进步,先进专利技术是践行科研落地要求的最佳证明。凭借优异的发电性能与超常的背面发电增益优势,晋能科技异质结组件正逐渐成为光伏项目首选产品,欧洲某地客户谈到:此前我们采用晋能科技组件建设了一座异质结分布式电站,并且将该项目地面全部铺设白色石子,增加光照地面反射量,晋能科技双面组件优异的背面发电效果完美匹配该方案,整体发电量提升十分明显,大幅超出预期并满足该项目初始发电要求潘乱的一篇《腾讯没有梦想》,让马化腾亲自冷静作答。
舆论监督回顾光伏行业20年,总是有那么几年,总有那么个阶段,整个行业的舆论环境你好我好大家好,有褒奖,只说好话。资本往往是一把双刃剑,资本与实业结合得好,往往能助力企业快速发展。这里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只是陈述我们这个产业过往存在的一种现象,以及大家的一些思考。时下,我们迎来了最好的发展趋势,更应该谦虚务实一些,全行业扎扎实实迈向双碳未来。
请每一位光伏厂商扪心自问,你的品牌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教训八:部分企业家热衷玩弄资本,特别指望从资本获利,对技术创新,先进产能的布局、员工发展与呼吁等等方面却不上心!但光伏历史上,玩弄资本又被资本反噬的案例已经有很多了。好日子,也不是对所有企业而言的。
这景象可以说是刚开始一涌而上,最后一哄而散,结局就是一地鸡毛。这确实是个庞大的数据。当人群散去,每个厂商参展人员除了卖力叫卖的疲惫和觥筹交错的醉意,真的有多大收获呢?新能荟创始人、行业观察人士张丽广就曾撰文分析:对于大品牌来说,某个展会也是全国各地巡展计划表中的普通一站而已;对于小品牌或者说没有品牌的厂商来说:虽然人家唱主角,咱弄个标摊也来凑凑热闹,蹭蹭人气,祈求能通过现场叫卖把几千元的摊位费给收回来;而对于不大不小的品牌来说是最痛苦的:品牌力不大,展位不敢小,产品没特色,销量上不去,人前陪笑脸,人后愁莫展。具体体现为库存变化带来的库存周期,由产能变化带来的产能周期,由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周期。
究竟是谁的错?没有人能确切得出答案。双碳目标下,光伏产业迅猛扩产,过往三年中,可统计的光伏产业的扩产(公告)投资规模已超过20000亿。当年各种平台颁出的奖项,获奖企业|个人将近1000家(次)。张治雨在《高处不胜寒:多晶硅料价格下跌将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一文中特别指出,由于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变化幅度太过巨大,使得组件企业的原本订单执行交付成了问题,企业当然不可能贴着现金搞交付,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对客户违约,一路涨价就一路违约。
结果如何?伴随欧美双反,光伏一夜至暗,很多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的企业立马被扫地出门,整个场景颠沛流离。即使到了2022年,多元的、批评的产业舆论环境依然缺失。
教训七:过度营销,噱头营销,花式博眼球,费力未必有用,除了卖力叫卖的疲惫和觥筹交错的醉意,真的有多大收获呢?更有效和更专业的差异化营销在哪里?营销误区黑鹰光伏发现,最近两年,光伏产业的整体营销与推广水平确实得到了不小的提高,一些企业也想互联网、汽车、医药等成熟产业取经,学到了不少东西,甚至一些企业挖来了这些行业的人来做市场推广和品牌。第一,中国光伏还没强大到可以鼓励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期,光伏企业家还没有强大到可以鼓励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岁数。
回顾光伏2009年前后,一些志得意满的企业家,一旦飘了,言行就会失当,决策就会出错,判断就产生偏颇,企业最终倒下的速度比崛起要快。并无任何贬损之意,只是我们要反思的是:当我们呼喊着厉害了,我的光伏!,当我们自诩世界上最清洁的能源,当我们预判未来年新增装机100GW以上的时候,外界或传统能源圈未必认知和认可我们。不用侥幸,光伏如今的高价竞争必然会走向低价竞争;而低价竞争也未必全是好事。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2018年531之前,中国光伏产业大大小小展会不断。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他们更愿意相信不好的消息。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有超过300余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一度剩下只有50家左右。
当时甚至有行业机构给黑鹰光伏打电话,威胁不撤掉相关批评稿件的话,其要和他们的光伏会员企业打招呼,不准和我们合作。从光伏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恶意的低价竞争更为常见。
其实,企业老大自我标榜,纯属个人自由,但从过往历史经验看,但一个企业的老大飘了,这个企业可能就有些危险了。光伏行业不是有钱就能搞的产业,他现在的门槛远超你的想象,所以不要线性思维而低估了光伏龙头的护城河而去投资一些阿猫阿狗,有可能在红火的产业链背景下你并不赚钱。
翻开一个某中产品牌厂商的宣传折页,恨不得自己所有的优点都写在脸上,密密麻麻、花里胡哨,看半天都没看出他有什么突出的优点。但是这一作用,只能发挥于多元、具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的产业舆论环境中。
教训一:产业火热时一涌而上,争抢快钱;行业遇到寒冬就一哄而散,最终留下一地鸡毛,一声叹息!蜂拥而上已经有不只一位外界朋友问:光伏的门槛真那么低吗?过去这两年,各色资本,各路企业、各行各业涌进光伏。等行业与媒体等着某企业吹的牛落地时,却发现不了了之,云里雾里。有的企业一年得到的各种奖项甚至超过30个。光伏发展了二十年,风吹雨打,跌宕起伏,酸甜苦辣,黑鹰光伏特意回顾产业过往的一些怪现象和惨痛教训,梳理总结成光伏产业的10大教训,旨在分享和提醒,并无恶意,供读者朋友参考,欢迎吐槽拍砖和补充。
光伏这么多年的成败历史证明,企业为了消除危机感所做的持续不断的努力,最终被证明是必要的。教训二:随意撕毁合约,缺乏契约精神,打造良好的商业生态依然任重道远!契约精神过往十年,大量光伏企业和相关个人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我们看看华为的老大是怎么思考企业经营风险的。光伏与储能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也成为必然,各方技术力量将协力推动光伏担纲起主力能源的历史使命,为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做出更大贡献。
但对于以扎实的制造和技术创新驱动的光伏产业而言,如果一家企业小有成就就开始放松实体,企业家或高层把大量精力放在玩资本,老想着靠资本一夜冲天,那这家企业可能就危险了。教训十:光伏供应链矛盾早已有之,何时能构建一种内生的、市场化的供需平衡机制、协调机制、竞争机制?产业内耗过去的一年半,光伏供应链的矛盾众所周知,其中的博弈和争斗可谓极为惨烈。
我们回顾光伏产业的20年,它的成长性、变化性,往往与周期性紧密相随:光伏产业除了要跟随行经济大环境有经济周期以外,还会有补贴退坡、技术更新迭代带来的行业内独有的周期。信息的影响力总是被放大了的。那时候太疯狂了,2012年全国31个省市各地产业园达到300多家。与此同时,一些热衷玩弄资本的企业家,在企业稍有规模后,对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先进产能的布局、员工发展与福利等等方面却不上心。
教训六:恶意的低价竞争,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光伏最惨烈的竞争可能出现在2023年!恶意低价虽然过往一年多,产业因供应链博弈出现持续涨价,但从长远看,降价是必然趋势。从光伏产业发展历史回顾,类似企业的最终结局,往往并不乐观。
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光伏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营收规模十几二十亿,甚至小几亿,企业的管理层或是老大已经在夸夸其谈基业长青,全球著名,全球顶尖品牌。黑鹰光伏一直强调,光伏必然加快融入大能源大电力,光伏的生态也必然融入大商圈,更广泛的融入全球社会经济生活,融入气候治理的更大范畴。
所以讲到生态,如果大家不遵守商业伦理,不遵守诚信,我觉得是会受到抨击的。展会多,代表行业热闹有希望,但展会多,不代表很多企业的营销水平就高。